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五大基本句型與中譯英2: S+Vi+SC, S+Vd+ Oi+Od



繼續向大家介紹五大基本句型。

3. Subject+ linking verb + subject complement(S+Vi+SC),即主詞+連繫動詞+主詞補語

什麼是連繫動詞?例子有:is, am,are,即be動詞,或與感官有關的動詞,如look,taste,sound等。連繫動詞即這個動詞即非不及物,因為它要接主詞補語,但也不是及物,因為它接的主詞補詞不是受詞,卻是與一個與主詞有關的名詞或形容詞。

例句:He is my brother. 在這例句中,my brother不是受詞,不是第三者,而是主詞的身份。這個my brother就是主詞補語的一種。

另一種主詞補語,是形容主詞的形容詞,例如:The food tastes good.這個taste是連繫動詞,因為它接著一個形容詞,而這個形容詞good,是修飾The food這個主詞的。

4. Subject+ ditransitive verb+ Indirect Object+Direct Object (S+Vd+ Oi+Od),即主詞+雙及物動詞/授與動詞+間接受詞+直接受詞

其實這個句型不複雜,只要大家看一句例句便明:

He gave me a gift.

在例句中,gave接著兩個受詞(即賓語),me是間接受詞,a gift是直接受詞,因為gave是給予,給予的東西當然便是直接受詞了,而給予的對象是收禮物的人,因此是a gift是間接受詞。雙及物動詞,一般譯作「雙賓語動詞」,我贊成雙及物這譯法,因為英文真的是ditransitive嘛。


其他ditransitive verb的例子有bring, offer, teach, show,pay, pass等。大家可以網上查,這裡不列舉太多了。

五大基本句型與中譯英3: S+Vt+O+OC




最後一種基本句型是:

5. Subject+ transitive verb+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S+Vt+O+OC),即主詞+及物動詞+受詞+受詞補語

這種句型與前述的句型2的分別,只是多了受詞補語(object complement)

受詞補語,顧名思義是與受詞有關。正如主詞補語是主詞有關的名詞或形容詞,受詞補語是與受詞有關的名詞或形容詞。先看例句1:

I prefer my egg fried. (我比較想要煎蛋。)

這句句子中,I是主詞,prefer是及物動詞,my egg是受詞,而fried是形容my egg的形容詞,即是受詞補語。這是一種。

另一種受詞補語是名詞。例句:We appoint him the president.(我們委任他為主席。)

在這句中,we是主詞,appoint是動詞,him是受詞,而the president就是我們委任他作的身份,即主席。

留意不是所有及物動詞也可以接受詞加受詞補語。

其他會接受詞和受詞補語的動詞有:call (I call him Tommy.), nickname, entitle, dub, elect, make, declare, vote, crown等。很多也與「命名」有關。


只要熟習這五種基本句型,想到任何中文,都用這些句型去造句,那便不會寫出中式英語,反而是十分標準的英文句子呢!

英文作文就是詞性轉換:中文動詞轉英文名詞




英語之所以名詞化,是因為英文比中文用少很多動詞。英文句子的謂語,即動詞部份應佔句子結構一少部分的。因為中文用太多動詞,因此用英文作句時要刻意提醒自己名詞化本身中文用動詞的部分。

當然中文動詞名詞化只是減少動詞的一種手段,另外其實也會用動名詞、介詞、不定詞、分詞等代替動詞,以減少英文句子的動詞。因此,才有我早前一篇寫的,所謂高分英文作文要有的五種句型:倒裝、分詞、關係子句、介詞詞組、和同位語,目的終歸也是減少英文的動詞。

因此當我們做英文作文時,在腦中要不斷轉換詞性。由於我們是中國人,擁有中國思維,句子的組成難免是中文的。為寫出真正的英文句子,必須要不斷做詞性轉換。

其實名詞化只是詞性轉換的一種,最常見是中文動詞轉英文名詞,即「你必須好好地照顧病人」譯為: You must take good care of the patients. 中文的名詞「照顧」轉換為英文名詞”care”;而中文副詞「好好地」,變成形容詞”good”

又如:「絶對不許違反這些原則」可翻為:No viol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can be tolerated.

林則徐認為,要成功地禁止鴉片買賣,就得首先把鴉片焚燬。翻譯是:Lin Zexu believed that a successful ban of opium trade must be preced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opium.


起首句




除了There is a general discussion about….外,另一開頭段甚至開頭句可用的句子結構是:

…. arouse great concern…引起好大的關注)

例句:Recently the problem of fake commodities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最近假產品的問題引起好大關注

首先,是什麼引起好大的關注呢?主詞部份,可用the problem of (…的問題),可用the phenomenon of (…的現象),或the rise of (…的上升)。例如:The problem of obesity has aroused concern about the unhealthy lifestyle of people. (過度肥胖的問題已引起對人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關注。)

句子變化:動詞部份,arouse是引起(一些感覺),也可用raise(引致的存在),如:The issue of contaminating the unsold food in some stores has raised concern about the problem of food waste。也可直接用cause(引致):The demolition of Ferry Pier has caused concer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Hong Kong. 若名詞是attentionconcern,也可用drawThe conviction of the Bit-Torrent user has drawn attention about the situation of illegal downloading.

名詞部份,concern是關注,也可用awareness(察覺、覺識」,或attention(關注)注意concern通常是不可數名詞,但可以是可數名詞,one concern即一件關注。可用worry(憂慮)。


至於形容詞,跟以前提過的形容discussion/debate/contention/argument/ controversy等時一樣,可以用wide/big/huge/general(廣泛的)。也可用public (大眾的)popular(流行的)、considerable(重大的)、world-wide(世界性的)

五大基本句型與中譯英1:S+Vi;S+Vt+O


最近在看台灣英語補習老師李正凡的《秒殺英文法》,他提出關於作文的方法很新鮮,並且很實用,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認為,中國人寫英文作文,其實是一個翻譯過程,即是將中文意思轉英文。雖然作者是台灣人,但幸好廣東話和國語都是中文,大家都是先用中文想好才用英文寫出。

我之所以覺得他寫個講法很偉大,因為一直以來,很多英文很好的香港作家,例如陶傑,都會教人要用英文思考,才能避免寫出中式英文(Chingish。多年來都沒有人提出反駁。當我看完李正凡的講法,更肯定根本叫中國人用英文去思考是天方夜譚。

李正凡的方法,正正沒有叫中國人棄用中文思考,因為這根本是我們的母語,無可能不用;要學習的,要學用英文的五大基本句型。

其實這五大基本句型存在已久,中學的教科書可能沒有教,但坊間很多寫作補充練習也有。這五大句型也是我想在這個部落教大家的:

1. Subject+ intransitive verb (S+Vi),即主語+不及物動詞

例:He lies. (他說謊。)

2. Subject +transitive verb + object (S+V+O),即主語+及物動詞+受詞,這就是著名的SVO

例:He put the money on the table. (他把錢放在枱上。)

留意on the table是介詞片語,不算入句型的基本部分。學術的名稱是adjunctadverbial(狀語或修飾語)。若不明白,我再舉再純粹一點的SVO句型,例如:

He loves me.


只有主詞、動詞,和受詞。

中文形容詞轉英文名詞



除了將中文的動詞改為英文的名詞外,還有將中文形容詞轉英文名詞。例子:「思想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譯為中文變成:Exchange of ideas is a vital necessity. 形容詞「必要的」變成英文名詞a vital necessity.

「我們覺得解決這問題並不難」,翻譯是:We found no difficulty in solving this problem. 中文原句的形容詞「難」譯為英文的名詞difficulty.

另外,中文副詞也可轉換為英文的名詞,如「共產黨員應該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可譯為:Communists should be the first to bear hardship and the last to enjoy comforts. 中文的在前和在後是副詞,譯成英文變名詞。

又例如:「我們的演出很成功」是Our performance was a success


我為當警察的妹妹感到驕傲,譯成I take pride in my sister who is a policeman。中文的驕傲是形容詞,轉換成英文pride

英文省略句


中文句子一個特色,就是其經常缺主詞或受詞,例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滅亡」譯為英文時,需要補上主詞,Unless we burst out, w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

但英文是否一定有主語呢?很多人會立即出祈使句的例子,如Keep SilentThank you等。但除此以外,其實在對話中,英文常常都是不完整句子,或正確點說,是省略句子,可省的部份包括主詞、受詞、及謂語:

第一,省略主詞:Want a cigarette?  (要煙嗎?)省略了Do you
第二,省略受詞。問:Do you know where he is? : NO, I don’t know.省略了受詞where he is
第三,省略動詞。問:Tired? (疲倦嗎?) 省略了Are you

不過,始終除口語外,大部份情況英文也是要有主詞的,這是因為「英语是主语显著语(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句子都构建在主谓轴(subject-predicate pivot)上,因而主语在句子中不可或缺;而汉语是语义性语言,其主语的重要性相对较低,无主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參:英语翻译十大原则http://www.joyen.net/article/other/1/201010/3427.html 

(筆者註:大陸稱主詞為主語,受詞為賓語,我本人愛用台灣的文法叫法。)


如果老師說你的英文結構不完整,你說你在寫對話好了!

名詞化

談到英文句型,我一直想推薦一本由台灣的郭岱宗博士寫的一本叫《翻譯大師教你寫出好句子》的書,因為這本書啟發了我對中英句子的分別之認識。

其實整本書的缺點是只是重覆例子和練習,卻不教人方法和原理。另外,有網友也批評了作者的一些句子錯誤。(參看:<郭岱宗教授,你的「好句子」和我的不一樣?!-評「翻譯大師教你寫出好句子(前一百頁)」>─http://scottiiie.blogspot.hk/2009/06/blog-post_27.html)這位仁兄相當不客氣,但他的確指出了作者在winalert的用法上的錯。)

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說,作者的書雖然寫得爛,但她表達的句子轉化方法,對我們中國人在英語句子結構學習上有很大的啟發。

這個方法便是我在早前提過的「名詞化」(nominalization)

我用這本書封面的句子來舉例:

He doesn't like to be late, which makes many people trust him.

名詞化成:His punctuality wins people's trust.

關鍵就是,將句子大部分的信息擠進主詞部分 (Nominalized sentences pack much of their information into the subject position)

又例如:She is so beautiful that no one can compare with her, and all those who see her are deeply attracted by her.

名詞化成:Her incomparable beauty fascinates everyone.

大家可留意到,原句就是有很重中文味道的句構,而名詞化了的句子則是地道自然的英文句構,而且很正式(formal)

其實正如我之前提過的,英語句子名詞化的不單是主詞,還有受詞部分,例如:The police investigated the matter. 轉化成:The polic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ter. 其中,investigate這動詞被弱化成conduct,而主要信息則包含在受詞investigation中。


郭博士這本書還是值得參考!

英文句構特徵: 主詞受詞名詞化




首先看這句英文句子: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umbers of Chinese judges in the SLW family reflects the SLW’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 judiciary.

再看中文句子:「加入法律學院大家庭的中國法官人數的迅速增長,反映我院對中國司法界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大家覺得中文是否怪怪的?

為什麼?因為英文的一個特徵,是不屬於中文的,就是名詞化一切!

一切包括:主詞、受詞,和動詞。這篇文章先談第主詞和受詞。

中文的主詞或受詞不會侷限於名詞,可以是短句,即英文的S+V+O句構,但英文的主詞一定是名詞。所以,英文將所有即使是動作的主詞,全都名詞化,使之符合英文句子結構。

余光中有篇文章叫〈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他提到: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個短句做主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 (或名詞片語)橫貫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是中文的說法。橫貫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就是英文語法的流露了。同理, 購書籍,只好委託你了是中文語法。書籍的選購,只好委託你了卻是略帶西化。推行國語,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說法。推行的國語,要靠大家的努 卻嫌冗贅。這種情形也可見於受詞。例如他們杯葛這種風俗的繼續,便是一句可怕的話。無論如何,杯葛繼續總嫌生硬。如果改成他們反對保存這種 風俗,就自然多了。


余光中二十年前已指出了問題,但今日從事翻譯的人仍錯漏百出,原因都是一句,社會不重視翻譯,翻譯人員搵唔到食。

中文的名詞卻要轉為英文的動詞

雖然英文的動詞要最少化,要將中文的動詞轉作英文的名詞,但有趣的是,有時中文的名詞卻要轉為英文的動詞。

例子:梁振英的演講給觀察的印象很深。

若直譯,會是:The impression of CY Leung’s speech to the audience was very deep.

這句英文是中式英文。

應該這樣譯:CY Leung’s speech impressed the audience deeply.

中文的名詞印象,轉作英文的動詞impress

另一個例子:無線電視台的節目的特點是反智。

直譯是:The feature of TVB programmes is its stupidity. 這句英文不是錯,但也可以這樣譯:TVB programm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ts stupidity. 雖然英文句子是名字比較多,但不代表動詞完全不重要;比起is, is characterized 是更有力的動詞。

還有這句:劉德華在戲中佔了重要的角色。

英文是:Andy Lau figures prominently in the movie. 比起Andy Lau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vie中的has,當然figure是更好的動詞,加上prominently更成習慣語。

not least because


有很多英文小說也是台灣翻譯,原因很簡單,香港的市場不夠大。

我一直都很信任台灣的翻譯,可能覺得台灣的出版社那麼大,整個行業有那麼多人,應該很專業的了。但早一個兩月在網上媒體《主場新聞》讀到一篇叫《不要臉的劣譯》後,對台灣的翻譯便不太那麼信任了。那篇文章主要批評翻譯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台灣學者洪蘭。那本英文書一直想看,也有想過看中譯本,但原來翻譯那麼爛,我便不會看中文版了。

於是我現在,雖然看英文書時,也會參看台灣的中譯本,但會帶著懷疑精神。好像最近,我在看Nick Hornby的小說:How to be Good。中譯本我從圖書館借回來參考。今天讀到一句是這樣的:Ok, I am not in any way qualified to be a literary critic, not least because I don’t read books any more.我想查一下中文如何翻譯這一句,於是揭開中譯本《如何是好》(曾志傑譯,台灣:泰電電業,200818頁,譯者這樣譯:「好吧,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我都不是合格的文學評論家,但這跟我看不看書沒有關係。」─not least because被譯者譯做「不是因為」跟真正意思相反。

not least 是解作「尤其」,而not least because便是「尤其因為」了。這不是完全相反嗎?

看這從Macmillan網上字典得來的例句:George is an excellent manager, not least because he is genuinely willing to listen.(佐治是個非常好的經理,尤其是因為他真誠願意聆聽別人。)如果譯作:佐治是個非常好的經理,不是因為他真誠願意聆聽別人那意思豈不是未完整嗎?

被動句


英語的被動句很有趣。很多中文句子雖然沒有「被」這個字,但實際是被動句,因此譯成英文的被動式。

例如:這間學校將於今年年底建成。譯成英文是: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又或:請全體職員下午2時在會議室集合。譯成英文是:All staff are requested to meet in the conference room at 2 p.m.

從以上例句看到,其實中文不是沒有被動句,只是不是時常有被動標記,如「被」、「遭」、「給」等。

反而,中文常常也用沒有被動標記的被動句,而且有很多慣用語,如:

「應該說」,譯成英文是:It should be said that…

「很明顯」是:It is obvious that…

「普遍認為」是: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大家知道」是:It is well known that…

「必須指出」是: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須承認」是:It should be admitted that….

「無可否認」是:It should not be denied that…

「可以肯定」是: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由此可見」是:It can be seen that…

「人們希望」是:It is hoped that…


大家可以看到,英文譯為被動句的,中文都沒有被動標記。

反駁段: 絕對化反方理據




我們寫反方理據時,可以舉出反方一些有絕對性字眼的理據,令自己容易去反駁。因為每逢絕對,總有例外。例子:

Some people argue that there is nothing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globalization has opened up markets and has resulted in an unprecedented increases in the demand for goods.

(有些人論說對於環境的未來,沒有任何樂觀的地方,因為全球化開放了市場,引致了對產品需求史無前例的增加。)

雖然「全球化開放了市場,引致了對產品需求史無前例的增加」的理據合理,但是否真的完全沒有樂觀的地方呢?

我們可以舉一些樂觀的例子作反駁。例如:

However, where we have consumerism, we also have groups of people that raise awareness above the problems of consumerism – an example is the popular “The story of” videos, which began with “The story of stuff”, and went on to produce “The story of plastic bottles” and other related videos.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more aware of the problem and of possible solutions – thanks to the very same force of globalization – is a reason for optimism.

(可是,當我們有消費主義,我們也有一些人提高了對消費主義問題的意識─一個例子是流行的「XXX的故事」錄像,這些錄像以「什麼什麼的故事」開始,然後製造「膠樽的故事」和其他相關節目。令人樂觀是因為,正正因為這相同的全球化的力量,人們更加意識到消費主義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

甚至我們可再加多一個例子:

In addition, consumers are beginning to request greener products, and even though consumerism persists, at the very least, we are making an attempt to consume greener products, as seen by the trend of companies producing and advertising greener products to cater to the more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consumer. Again, this is reason for optimism.

(而且,消費者開始要求更綠色的產品,而雖然消費主義持續,至少,我們作出嘗試去消費更綠色的產品,這可由越來越多公司製造和宣傳更綠色的產品,以照顧更有環境意識的消費者的趨勢可看到。再一次,這是樂觀的理由。)

倒裝句: Ahead sat an old man.


倒裝句: Ahead sat an old man. (位置副詞+動詞+主語)

中文句子基本上沒有被動句,當然是有「被」的句子,但中文的動詞沒有英文的動詞那樣,主動被動分得清清楚楚。例如,「那邊種了一棵樹」,「種」如果譯成英文一定是被動:A tree was planted there,但中文卻不會說「那邊被種了一棵樹」。中英文中的主詞都沒有提及,但中文卻不會刻意將動詞加上「被」。

這一種動詞實際是被動的中文句子,譯成英文時有四種譯法。倒裝句是其中一種。

讓我以這句做例子:描金的福建漆盤子裡還放著當天的報。

第一種譯法:用被動句。即成:The morning newspaper was put on the gilded Fujian lacquer tray.這是最見的譯法。

第二種:用There is句式─There is the morning newspaper on the gilded Fujian lacquer tray.

第三種:用倒裝,即是:On the gilded Fujian lacquer lay the morning newspaper. laylie的過去式,是主動動詞,直譯是:當天的報躺在描金的福建漆盤子裡。

第四種是補上主語:One has put the morning newspaper on the gilded Fujian lacquer tray.

其他可用此種倒裝句的動詞包括:climb, come, fly, go, lie, run, sit, stand等。

分詞子句和關係子句的關係




我們都將關係子句和分詞子句分開學,但其實學生應該先學關係子句才學分詞子句,因為兩者有關係,但一般人不知道。

首先,需知道關係子句有分限定性和非限定性。限定性關係子句是:The man who wears a black jacket is my father. 非限定性關係子句是My father, who has retired, likes eating black food.如讀者不明兩者分別,可參看我之前介紹關係子句的文章。

分詞子句,可以將上面第一句變為:The man wearing a black jacket is my father. 而第二句成為Having retired, my father likes eating black food.

為何要把分詞子句與關係子句合起來談?因為一般教師都說不出兩者闗係。首先,說不出兩種分詞子句的分別,只會說The man wearing a black jacket is my father.這句的主語The man有現在分詞(present participle)做後置修飾語 ,而另外一種Having retired, my father likes eating black food.中的having retired是分詞構句,但理不清兩者分別有限定性(defining)和非限定性(non-defining)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其實就是由關係子句而來。因此我說句構教學應由關係子句教起,再在關係子句旳基礎上,解釋分詞子句與關係子句的異同。

當然,我明白,分詞子句不是只有這一種。例如:Eating nothing in the morning, he felt hungry. 這句的分詞子句Eating nothing in the morning的確有其非限定意義,但更加重要是表達子句和主句的關係─因果關係。 其他關係包括:時間關係,像:Having finished the homework, he took a break. (他剛做完功課,便休息一下。)


最後一句,為何有關係子句之餘又有分詞子句?因為分詞子句比關係子句更加正式(formal)

反駁段:好處大過壞處




寫反駁段時,先要呈現反對方的立場和理據(counter argument),然後再作出反駁(refutationrebuttal)

有時,當然一兩句已可以KO反方理據。但如果對方真的有道理,怎辦?

其實,有時未必一定要KO反方理據。例如,討論學生穿校服應否強制性,反方理據是強制穿校服會減少學生的個人自由(take away from personal freedom)。說真的如果認為這個理據不需反駁,因為好處多過壞處,那可以說:

Many people might say that uniforms might take away personal freedom, but I believe the benefits are stronger than the drawbacks.
 (很多人說校服可能會減少個人自由,但我認為其好處強過壞處。)

好處大大多過壞處,亦可說:The advantage far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