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寫英文句子,總是脫不掉那種中國味,只因中國句子結構跟英文句構不同。我對上一篇說了英文的主詞受詞愛名詞化,另外英文的動詞也是名詞化。
舉個例子,中文說「犯錯」、「進步」、「嘈吵」、「決定」、「煮晚飯」、「交友」、「賺錢」,都是不同的詞語,但在英文中,他們都有相同之處,是什麼?
原來英語的動詞經常的結構都不純是一個動詞,而是「動詞加名詞」來表達;而以上的中文動詞,在英文中都用同一個動詞來表達:make;分別只在make後的名詞:「犯錯」是make a mistake;「進步」是make a progress;「嘈吵」是make a noise;「決定」是make a decision;「煮晚飯」是make dinner;「交友」是make friends;「賺錢」是make money。因此英語裡有所謂的百搭動詞,因為在英語裡,動詞根本不重要,名詞才是一切。
其他百搭動詞包括:take, do, have等。這留待日後再介紹,因為我想再說另一點。
英語這種「百搭動詞+名詞」結構,導致中文出現很多英式中文;這種英式中文,雖然係用中文寫的,但卻用了英語這種「百搭動詞+名詞」結構,因此湧現了大量冗詞。讓我再次引用余光中的名作〈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的一段:
「英文好用抽象名詞,其結果是軟化了動詞,也可以說是架空了動詞。科學、社會科學與公文的用語,大舉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許多明確而有力動詞漸漸變質,成為面無表情的片語。下面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在前例之中,簡潔的單音節動詞都變成了含有抽象名詞的片詞,表面上看來,顯得比較堂皇而高級。例如 press 變成了 apply pressure,動作便一分為二,一半馴化為靜止的抽象名詞 pressure,一半淡化為廣泛而籠統的動詞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 與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學者把這類廣泛的動詞叫做「弱動詞」(weak verb)。他們說:「科學報告不免單調而冷淡,影響之餘,現代的文體喜歡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靜止的概念,用介詞和通常是被動語氣的弱動詞連接起來。」
巴仁所謂的弱動詞,相當於英國小說家歐威爾所謂的「文字的義肢」(verbal false limb) 。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瞭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惡勢力之大,幾 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請看下面的例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四) 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樣的語法都是日漸西化的現象,因為中文原有的動詞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瑣片語了。前面的四句話本來可以分別說成
(一)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二)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三)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四) 心理學家用老鼠來做試驗。(或:心理學家用老鼠試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