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陶傑論grammar和英語的婉轉

考試局的英文基準試模擬試題出了幾處錯。

英文很刁鑽,有時明明文法在那裡定得好好的,看似有規,實則無矩;狀若無方,實則有序。外人眼花繚亂,像小貓玩絨線球一樣,愈扯弄愈纏作一團。中國人學英語,有三大基礎問題。一是難適應英語過去未來繁複多變的時態,像The bell rang when I was taking a shower,特別是不知道被動式隱去主語佯裝客觀的妙用;二是搞不清楚冠詞a和the甚麼時候用哪一個,或甚麼時候兩個都不用,像I've got the money——一般都以為不定量名詞不加冠詞,但有例外;三是前置詞的混亂——最近收過幾封本地人士寫的英文信,全把「期盼一晤」寫成I look forward to see you;或「我決心完成任務」寫成I am committed to do my duty之類。這是因為中文不講究文法,像「雞聲茅店月」,三個名詞的純美組合,沒有動詞、連接詞、時態,像武俠小說裡的水上飄,向海上扔幾塊木板,一躍而足尖蹬板就過對岸了。不要問為甚麼可以克服地心吸力,因為這是武俠世界差不多先生式的感性;但英文卻嚴守「法治」︰「有月光下,有一家茅店,遠地傳來一些雞的啼叫聲。」主詞賓語動詞時態,像一所房子,門框窗戶樑柱螺絲釘大大小小定要交代清楚。


不過華人的英語再好,文法無懈可擊了,在作文時總不免用上了中文的思維。最近一群教職員給學校的高層寫投訴信,一開頭Dear Sir之後,開宗明義就說We are a group of teaching staff and academics,這就是中文公開信的普通格式,第一句就表明身分︰「我們是一群教師和研究員」,「人」的身分亮相一般放開頭;但正宗的英文信,會先把申請的「事」的重點先在頭兩段陳列出來,再在尾隨的段落表露身分︰We, as teaching staff and academics of the University, found it difficult to share your view,明明是不同意,還要含蓄一點,說是「恕難分享你的觀點」。因此文法全對,也難免令人感到突兀(Odd),因為沒有道地的流暢(Flow)和語感(Sense)。英文寫到這一重,已非文法問題,甚麼劍譜真經都可以丟開,一股真氣貫通經脈,到了無為自在之境。


到了這層,要人格分裂,全用英語思考,物我兩忘。其實,我還在,只不過像在一面澄明的鏡子裡,看見了另一個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