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英文常有連詞(conjunctions),但中文往往略去?
為何英文常有連詞(conjunctions),但中文往往略去?
這裡曾經有一篇文我寫過:第二種增補是連詞(conjunction)。中文經常省略連詞,但英文不能,要準確說明句子關係,如:姐姐在等我,我得走了。譯成英文要有「因果連詞」:My sister is expecting me, so I must be off now.
為何英文常有連詞(conjunctions),但中文往往略去?
「英語和漢語語篇的差別
(2010-09-03)
有專家總結了一個很好的東西,叫形合與意合。英語就是屬于形合語言,當然,漢語就屬于意合語言了。什麼是形合什麼是意合呢? 所謂形合,就是說英語需要形式的合拍。我經常講一句話,就是,英語是邏輯語言 ,法制語言,很講究根據的,這個主要是因為西方語言是在希臘羅馬文化背景下發 展出來,以前的什麼邏輯學呢數學呢都對這個語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般認為嘛 ,英語的來源有三個點,第一個是希臘羅馬神話,第二個呢,是聖經,第三個則是 我們熟悉的大作家 莎士比亞[目前尚且存在爭議,有的人認為莎士比亞是個創作組 ,有的認為呢,是另外一個人找的替代名字等等]。正是因為英語有這個發展的脈絡所以注定了它的形合。
形合語言非常重視結構上的完整和表達的科學性。比如說,英語中經常交代連接詞 告訴你為什麼這樣,我吃飯,因為餓了。因此,英語在交代一個事情的時候往往更注重其科學性或邏輯性。比如 "When they get to the top branches, they fly down to the base of the next tree and spiral up again. " 在交代到下棵樹的時候,他交代了動作,先 下來down,然後再to 靠近。分解這個動作的本身是為了邏輯的表達準確。
而相反, 我們漢語卻沒有這麼講究,我們可以直接說“飛奔到了那附近的一克樹下”,這在外 國人理解起來有點費解。再比如,在英語中的不少介詞諸如into,onto, within, without 都有兩層意思, into其實先是 to[接近],然後才能 in[進入]。
漢語卻不這樣了,比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就有很多人所謂的“病句” ,即不懂語法。既然語法上講不通,為什麼全國人民卻能很容易讀懂呢?這個正說 明了我們漢語的意合。即,只求意義的整合,不求邏輯的嚴密。
這個摘錄一為教師 的研究敘述“一“但是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缺點。”本句用“但是”一 詞,話題一轉,由上一段的總結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年來的基本經驗過渡到這一段 的指出缺點,進而闡明了改造主觀主義學風的重要性。句中“而且”一詞,說明了本 句是一個遞進關係的復句。但上半句的“我們還是有缺點的”是“的”字結構句,下半 句的“還有很大的缺點”卻是存現句,就語法的角度看,此句前後銜接似乎不大妥當 。可把該句改為:“但是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是有很大的缺點的。”這樣,前 後都是存現句,銜接就比較一致了。
很多人不僅要問了,這個是因為什麼呢?
我們還可以從許多方面獲得這個重要的論證。
從繪畫藝術來講吧。中國的東西叫國畫,國畫用的是毛筆,毛筆主要擅長寫意。懂 其中的道者,信筆一涂,便是赫赫有名價值連城的“蝦”,不懂其道者,便是涂“鴉” 。中國文化講求一個悟性,朦朧的概念。所以,西方把這個稱謂“東方神秘主義”, 再如,中醫針灸,另人難以置信,效果甚佳。
西方的油畫,確實在精細與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很講求層次結構[structure] ,一天可能只能畫一層甚至更少。很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因此,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區別英語和漢語在語言結構上的差別,這 樣一來,無論是在寫作或是翻譯中,就能比較好的關注其語言的本質和交際功能了。」
source: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ha.xinhua.org/fuwu/jiaoyu/2010-09/03/content_20807502.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